文章
你现在所在的位置: 健康资讯 > 地方快讯 >

预防肾炎 必须“甩掉”生活坏习惯

http://www.jknews.cn  2018-05-11 14:44:24    编辑:admin

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(不差钱)和健康意识的增强(怕有病),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需求(更确切地说是热情)越来越大。而定期的身体检查不仅可防范疾病也是发现疾病的关键。而在体检过程中,常有人被查出肾盂肾炎、慢性肾炎等疾病。为此他们感到疑惑,自己平时怎么没一点症状?怎么会有肾炎呢?

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肾炎,而任何症状表现的问题。肾病科专家 介绍说,早期肾炎患者,确实能和常人一样,无任何症状。但往后期发展,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,以致肾功能衰竭。那么怎样预防肾炎呢? 专家表示,应从日常生活习惯着手,再忙也不要憋尿。

预防肾炎 再忙也要处理好“方便”大事

肾病专家指出,肾炎种类很多,按初发病原因,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。按时间分,分急性肾炎、慢性肾炎(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)。急性肾炎、慢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IGA肾炎等是原发性肾炎;紫癜性肾炎、狼疮性肾炎、糖尿病肾病、高血压肾病等,称继发性肾炎。

慢性肾炎的症状,常见有四种:水肿、高血压、蛋白尿、血尿。肾炎水肿常以下午下肢水肿、晨起眼睑水肿为特点。下肢水肿常被误认为是站立过久所致;而高血压,许多人都是在偶然间发现自己有高血压,特别是年轻人;有蛋白尿时,一般小便非常浑浊,出现泡沫不易消失;慢性肾炎的血尿,肉眼看不到,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显示。

有些人日常生活习惯不好,比如长期久坐、玩麻将、打牌上瘾,常常喜欢憋尿,殊不知,这一憋,有可能憋出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。

长期憋尿,还可能引起膀胱损伤,因为控制膀胱收缩的神经分布在膀胱壁的肌肉里,憋尿太久,会使神经缺血或过度胀扯而受损,造成后来小便疼痛、尿频或尿不净等后遗症,甚至造成尿不出小便的后果。

在工作、学习、玩牌间隙,应给自己保留“中场休息”时间,好随心所欲解决“方便”大事。一旦出现肾盂肾炎的常见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做尿常规、肾功能、肾B超等常规检查。还应避免过度劳累、精神压力过大;多进行叩齿、搓耳、按摩腰背、深吸气提肛收腹、仰卧起坐等有氧运动。

除了一些生活习惯的避免,肾炎患者的饮食也有严格要求。首先,应视患者有无高血压及浮肿情况,分别给予少盐、无盐饮食;蛋白质的供应量,一般应按正常需要量供给,并选用高蛋白质食物如蛋类、乳类、肉类等,以补偿排泄损失;宜选用富含维生素A、B2及C的食物;若伴有高血压或高脂蛋白血症者,须限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的含量;对有贫血的,应选用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,如肝、腰子、牛肉、蛋黄及绿叶蔬菜等。

其次,慢性肾炎病人如何科学饮水,要据病人具体情况来定,以保持机体水盐代谢平衡为前提,还要考虑病人病情处在何种病期,是否有水肿、尿量多少来决定。当病人没有明显水肿,口渴咽干、尿量少时,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。明显水肿时,应限制水分的摄入。

慢性肾炎病人在并发心力衰竭时,水钠潴留体内,水的排泄明显减少,这时水的入量应严格控制,补水要遵循“以出为入”的原则,一般控制在500~1000毫升以内。

一般认为,无少尿、水肿不明显的患者,不一定要绝对禁盐,吃得淡一些就可以了。凡有严重水肿、高血压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患者,应严格控制食盐摄入。

患有急、慢性肾炎和肾功能不佳的人,慎吃香蕉,因为香蕉含有比较多的钾盐,患者经常吃香蕉就等于摄入了大量的钾盐,致使心律失常。

,糖尿病是肾脏的沉默杀手。据统计,糖尿病患者中,40%至50%的人,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,进而发展成尿毒症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三大并发症之一,与心脏病、脑血管病同为糖尿病的重要死因。

在糖尿病肾病早期,尿常规蛋白多阴性;在临床蛋白尿期,尿常规蛋白持续阳性;如进入中晚期肾衰,则可逐渐出现尿毒症症状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尿白蛋白排泄率,尤其是有5年以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,应每年至少检测2次或2次以上。

部分糖尿病患者,同时患有其他肾小球疾病,此时的治疗,与糖尿病肾病完全不同。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后,应到肾脏病专科检查,早期明确诊断,早期治疗。应注意饮食治疗、适当体育锻炼、药物治疗、血糖监测、糖尿病教育这“五驾马车”并驾齐驱。控制血糖,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;合并高脂血症者要积极控制血脂;合并高血压者应积极控制血压;改善生活习惯,适当运动,控制体重,吸烟者应戒烟。

如果您还需要了解其他肾病问题请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4000-500-999或登陆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官方网站www.jdymsbyy.com进行咨询,我们将帮您免费预约专家一对一指导。


    顶一下
    (0)
    0%
    踩一下
    (0)
    0%
    相关搜索:
    发表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>>
   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
    明星靓妆

    心理

    美容化妆技巧

    整形

    版权所有 健康资讯网 不良信息举报 admin@jknews.cn 业务联系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

    免责声明: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健康资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。